與氣候相關的資訊披露

港鐵公司明白氣候變化對我們的業務非常重要,會為現有業務及未來發展帶來風險和機遇。為此,在我們的管治架構中,董事局會討論氣候變化事宜,並透過公司的「企業風險框架」定期審視我們的氣候相關風險。

我們制訂了《氣候變化策略》,採取三管齊下的方針,以應對氣候變化。我們致力提供低碳運輸網絡、提升能源效益、 加強在業務營運適應氣候變化及提升抗逆能力。我們為港鐵公司所有業務提供策略指引,並交付各個附屬公司根據營運當地的特定區域標準,以及自身營運的優次, 調整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與氣候相關的資訊披露

自2020年起,我們開始從四個主要範疇披露與氣候相關的財務資訊,包括管治、策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有關披露的詳情請參閱《可持續發展報告》及已公開的對CDP的問卷回覆。

2020年,我們進行了「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影響研究」,評估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相關事件對公司在香港的鐵路網絡可能產生的影響。該研究亦檢討了公司現時的預防措施及資產改進計劃,並且透過查勘視察工地環境,以檢視鐵路網絡就極端天氣的應變能力。我們已根據研究結果制訂適應及緩減行動計劃,主要措施包括:在水浸風險較高的地區設置防洪板以及加固東鐵沿綫的幾幅人造斜坡。

我們已開始對香港鐵路和物業資產進行高層次的氣候分析研究,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制定的代表性濃度路徑,評估各項資產面臨氣候相關實體風險的暴露程度。該研究將有助我們識別面臨重大風險的資產,從而適時規劃並開展更深入的情景分析。

在2022年,我們啓動了一項減碳研究,為香港鐵路及物業確立長遠減碳目標,並制定實踐用減碳路綫圖。該研究包括審視我們的現有措施、與業務單位合作以及探索與氣候科學一致的新減排措施。我們現已承諾制定2030年的科學碳減排目標,並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港鐵車站的防洪措施

    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應對惡劣天氣引致港鐵車站和地底隧道水浸的威脅:

    • 基建維修:我們的防洪排水系統參照渠務署規定的設計守則,並定期審查及加强預防措施;
    • 車站設計:大部分港鐵站的出入口設計,均最少高出街道地面450毫 米,並配備可拆卸的防洪板,另按需要安裝防水門及防洪閘,以防止洪水湧入;及
    • 緊急應變程序:制定應對嚴重洪水的乘客疏散程序,並定期進行演練以確保充足準備。
  • 於港鐵物業加強颱風防範措施

    降雨、風暴潮、閃電和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越趨頻繁,對香港的威脅越來越大。港鐵公司已評估各物業地點的地理狀況,採取適當措施應對惡劣天氣情況。

    2018年的超強颱風山竹為香港帶來嚴重的風暴潮,在杏花邨等沿海地區尤其嚴重。自此之後,我們在杏花邨實施一系列預防措施,加強對未來極端天氣事件的防範,其中包括:

    • 委任顧問進行技術研究,以確定應採取的預防措施;
    • 在靠近海岸和地庫停車場的建築物入口和機房安裝防洪閘;
    • 在排水管安裝止回閥,避免海水倒流;
    • 在杏花邨遊樂場建造花槽圍牆,以防止海浪湧入;
    • 將普通井蓋更換為設有排水孔的井蓋,改善會所停車場周圍的排水;
    • 在地庫停車場安裝水位感應器,並在附近的商場預留時租泊車位,當颱風來襲,發生水浸風險較高而需關閉地庫停車場時,作應急使用;
    • 在平台為填海區停泊的車輛劃定臨時停泊區;
    • 在平台的多層停車場設置後備管理辦公室,繼續維持為居民服務;及
    • 定期進行颱風演習。

    在收到民政事務總署的風暴潮通知後,我們會立即採取行動以準備並盡量減低水浸風險,包括:

    • 清理排水管入口;
    • 為填海區的所有建築物和地下停車場裝上防洪閘;
    • 向居民和停車場業主發放信息,提醒他們注意天氣狀況;
    • 通知地下停車場業主將車輛移至杏花新城時租停車場的臨時泊車位;及
    • 容許在平台臨時停泊車輛。

與自然相關的資訊披露

生物多樣性及自然棲息地的保育被列為我們環境及社會責任政策中的要項,我們尤其關注由本地法例和國際公約界定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地點和保護區。我們嚴格遵守環境方面的相關法律及規定,避免並盡可能減低業務及新發展項目對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

我們以「避免、減低及緩解」的三重方針保護生物多樣性,盡力避免或減低工程或業務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港鐵亦致力透過生物多樣性補償,緩解任何殘餘影響,包括恢復或建立棲息地,以補償業務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失。

我們一直積極參與落馬洲濕地的管理及維護工作,其中包括管理32公頃的生態提升區,以及持續進行生態監測。港鐵公司專注於管理濕地以吸引野生物種,尤其是雀鳥,令落馬洲濕地被視為區內生物多樣性管理的最佳範例之一。該濕地棲息著280多種鳥類、蜻蜓、爬行類、哺乳類和兩棲類,包括被列為瀕危、易危和近危的物種。我們亦在落馬洲濕地推行長期的保育管理,配合長期進行生態監測,以示我們致力維持該區的生物多樣性的承諾。

此外,我們致力在規劃及建造新鐵路綫的過程中保育樹木。為降低露天路段樹木倒塌的風險,我們每兩年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樹木調查,並使用智慧標籤系統對樹木進行監測、評估及保護。我們的樹木管理團隊採用近場通訊技術,定期監控和維護鐵路沿綫約 25,000 棵樹木,從而有效預防對營運造成的不可預見影響。

  • 項目概要

    保護屯門公園的鷺鳥棲息地

    在發展新鐵路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在項目周期的各個階段(包括規劃、設計、施工及營運階段)均有顧及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考慮因素。在設計屯門南延綫項目時,我們就特別注重保育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保護屯門公園的鷺鳥夜棲所。我們評估了潛在的生態影響、完成生態調查及施工前監察工作,以便制定施工及與、營運階段的緩解措施,包括設立緩衝地帶、控制工時、儘量減少施工活動所產生的噪音及光綫滋擾等。我們將持續進行定期監察,以實踐對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承諾。

    顯徑站

    作爲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部分工作,我們在顯徑站内安裝了三個鳥巢箱,為附近築巢的細小雀鳥提供棲息及繁衍空間。我們借鑑落馬洲濕地的成功經驗,期望能透過安裝此類裝置吸引八哥及鵲鴝等雀鳥在繁殖季節在此棲息。

    與自然相關的資訊披露

    在美孚站加强保護雀鳥

    在香港,鳥撞玻璃是導致雀鳥死亡的主要殺手之一。考慮到美孚站外曾發生鳥撞個案,港鐵已加緊工作,將美孚站打造成一個鳥類友好的車站。遵循香港觀鳥會的建議,我們在美孚站張貼防鳥撞窗貼紙於超過一百多福玻璃幕墻。安裝完成後,鳥撞個案明顯減低。此外,為了提高乘客的雀鳥保護意識,我們在車站轉乘通道的窗戶上貼了一組雀鳥圖案的貼紙。

    與自然相關的資訊披露

    樹木管理策略

    根據我們的樹木管理策略,我們每兩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樹木調查,並為鐵路網絡沿綫的樹木制訂嚴謹的樹木編碼系統和智慧標籤。我們已對鐵路沿綫約 25,000棵樹木進行監控及保養,利用「近距離無綫通訊技術」(NFC),給予每棵樹木一張「電子身份證」,當中載有該樹木在年內的高度、健康狀況、與鐵路綫的距離等資料。我們的保養人員在進行定期檢查時,可使用具備NFC功能的流動電話或平板電腦,有效地擷取和更新樹木的資料,以便作進一步分析。

    為不斷提升我們的樹木管理能力,我們開發了一套“樹木監察系統” (Tree Intrusion Monitoring System – TrIMS)。新系統運用3D繪圖技術、激光雷達(LiDAR)和人工智能平臺,安裝在輕鐵列車上,以監察樹木。該系統使我們能夠在輕鐵日常運作期間,有效地監察樹木,以便計劃和執行適當的緩解措施,該系統能夠加強我們現有的樹木管理系統。

    與自然相關的資訊披露